close

  【今天二手製冰機你過“小年”了嗎?】“臘八祭竈,節年來到,小姑娘要花兒,小小子要炮。”小年兒到了,祭竈的年俗你還在堅持嗎?祭竈的規矩你還記得嗎?竈糖竈飯“到碗里”沒?發麵燒餅給竈王爺帶上了沒?
  □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董小博製冰機二手買賣 劉羽/文
  首席記化療飲食注意者 張曉冬/圖
  自1月21日東方今報推出“馬上有年味兒 曬曬咱家的年俗”活動之後,讀者反響強烈。昨天,開封劉小姐的“硬布頭花”和周口董先生“年前洗澡”的故事引高雄二手餐飲設備起了很多讀者和網友的共鳴。
  昨日更汽車貸款多讀者聯繫東方今報,分享童年過年的記憶。“小年兒”,就是他們口中的高頻詞彙之一。
  【故事】
  小年祭竈 “說頭兒”知多少
  男人祭竈女人看:
  “我們那兒小年夜要送竈王爺上天言事。黃昏入夜時,一家人先到竈房,擺上桌子,給神龕里的竈王爺敬香,獻上竈糖,讓他老人家甜甜嘴。還會準備其他祭竈貢品,不過我們那兒祭神不供奉肉,一般都是饅頭、水果之類,讓竈爺‘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’。在我們老家,有的村莊是不讓女人祭竈的,說是竈王爺長得太帥,像個小白臉,女的拜倒在大帥哥面前,那不是出軌的徵兆嗎!不好,不好。”焦作的張女士說。
  嫁出去的女兒小年不准回娘家祭竈:
  “嫁出去的女兒,小年當天是絕對不能在家祭竈的。”鹿邑的蘇女士告訴記者。“我們那兒有一句話,叫‘祭了娘家的竈,拉回去沒人要’。我剛結婚的時候,和老公吵架,小年賴在娘家不走,我媽當時直接拿掃帚給我趕出來啊。哈哈,多有意思。不過現在家家連竈都沒了,估計這方面也沒講究了吧。”
  小年美食不能少
  小年才能吃到的白麵火燒:
  “發麵火燒和粉條湯,必不可少啊!”洛陽的高女士情緒很高。“小時候窮,只有過年那幾天才有白麵吃。每到小年,家裡的老人就會做白麵的發麵火燒,還會把白菜啊粉條啊放一起煮湯。
  老人說這是給竈王爺上天路上準備的乾糧,竈王爺吃了咱的火燒,就不會說咱的壞話了。每年祭竈一結束,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抓過來吃。當時覺得這是頂頂好吃的東西。哎,懷念啊,可惜,現在連我這種上世紀50年代的人都不會做發麵火燒了。”高女士看起來有些失落。
  吃竈飯 男人一定要在家:
  “祭竈啊,一定要吃祭竈飯,尤其是家裡的男人,在外頭工作一年了,到祭竈那天晚上必須回家,不能‘祭’到別人家裡。”安陽的尚老師在鄭州工作了近三十年,提起小時候過小年,臉上全是笑褶子,“祭竈當天包餃子,順便把除夕夜的餃子一起準備好,放到盤裡碼整齊,蓋上紅布供奉給竈王爺。”
  最愛粘牙糖和糖瓜:
  “對於祭竈,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祭竈糖,超級粘牙。” 27歲的王先生是開封市人,在尼日利亞已經工作五年。 “那時候祭竈,我奶奶會在老竈爺嘴邊抹一圈糖。她總說竈糖要越粘越好,這樣才能粘住老竈爺的嘴,讓他上天張不開嘴告咱的狀。”
  【專家】
  小年習俗的淡化不可避免
  著名民協專家、河南省民協主席夏輓群表示,小年又叫祭竈節,最初來源於人們對火神的崇拜,在文化的演變中,逐漸出現了人格化的竈神。百姓附加給它好的意義,用以規範自己的言行。在百姓心目中,竈王爺既能保平安,又能監督百姓行為。
  在農村,每到祭竈節,人們會把貼了一年的舊竈王年畫撕下來進行焚燒,然後貼上新的竈王年畫,祈禱一年好運。“各地的祭竈其實都大同小異。在偏遠農村,還有這種祭竈的儀式,但在城市,基本已消失。”夏輓群說。
  “我覺得,祭竈節倡導的根本意義還是積極的。它號召人們與人為善、家庭和諧、勤儉節約、不浪費糧食,如果能把這個習俗遺留下來,用這樣一個載體去規範人們的言行,倡導一個節約的傳統,對我們文化的傳承,對認識和尋找我們的歷史,都是有好處的。但目前,這種傳統也只能處於一個自然的、逐漸消失的狀態,我們很難去強調家家戶戶都來做祭竈。”他不無惋惜地說。
  東西南北話“小年”
  @Happy倩兒:小年兒我家會包餃子,吃個團圓飯。不過沒有什麼祭竈的活動呢。
  @卓成曦:小年兒家裡習慣吃甘蔗,甘甜多汁,象徵生活甜甜蜜蜜。只是記憶中童年吃的是白甘蔗,這幾年卻鮮少見到,取而代之的是紅甘蔗。
  @小小Sina吖:祭竈?竈是什麼啊,沒見過。家裡都是直接把竈爺爺竈奶奶的年畫貼在廚房裡。
  @月朗風清:小年都在上班啊,好多年沒過過了。小時候都是看爺爺奶奶祭竈,在土竈上供上老竈爺,燒香跪拜,祈求一年福祉。現在想來覺得很溫暖。
  馬上有年味兒 今報約您曬年俗
  因為心存渴望,所以心生抱怨。缺了年味兒的春節,怎麼都不是個滋味兒。馬年新春,東方今報特向讀者徵集“我家年俗”,年貨備的啥,年夜飯吃的啥,春節家裡添置了啥等,都可以曬給我們;童年記憶中過年的味道,難以忘懷的春節故事,過年你必須乾的事等,都可以講給我們。
  2014年,馬上有年味兒,通過以下方式,讓我們一起尋找童年的春節記憶,抓住丟失的年俗,留住鄭州的春節傳統。
  圖說年味
  馬年
  人得有這奔馬的精氣神兒
  小年到,年味更濃。馬年的天下深受民間藝術家們的喜歡。昨日,鄭州鐵路局鄭州客運段職工趙獻禮,也拿出收藏的奇石“奔馬圖”,慶祝小年(如下圖)。
  趙獻禮10多年來收集了1萬多塊,“長江攤邊、黃河岸、河裡、溝里都經常去。”趙獻禮說,最給力的還是“奔馬圖”。AC
  東方今報記者 付雨涵/文
  首席記者 劉棟傑/圖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祭了娘家的竈拉回去沒人要 各地讀者爭相曬祭竈風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57ptlw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